打分赢礼品,欢乐享不停!

产品好≠企业形象好 药企重效益更应担道义

发布:广告点评网 2013-10-28

    2013年年初江浙沪等地区大规模爆发禽流感疫情,形势一度非常紧张。随着政府控制疫情的得力,加上气温升高等综合因素,禽流感大规模爆发终于得以控制。不过,自从6月份以来,几乎每个一两个月,仍会有新的病例被媒体披露。本月最新被披露的浙江病例表明,禽流感仍然在威胁着国人的健康。

    禽流感除了威胁人类健康之外,对经济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农业、加工业、畜牧业、家禽业、饲料业、进出口业打击非常大,对餐饮、服装、物流等行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再加上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为此投入的防治资金,其损失是惊人的。

    不过,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药企,包括与药企有关的概念股。每逢禽流感危机来袭,在畜牧业、航空业、保险业等概念股受挫的情况下,禽流感有关的医药概念股均能获益,甚至是逆市上扬多次出现涨停。

    “满招损”。某些药企在获得了较大利益的同时,受到一些质疑甚至是负面的报道。比如最早掌握了生产治疗禽流感药物达菲的跨国企业罗氏制药,就被指责“趁火打劫”。虽然一度赚了个盆满钵盈,企业形象却遭受重创。

    罗氏制药事件殷鉴未远,禽流感再度来袭。目前国内仅先声制药等少数几家药企能够研发并生产防治禽流感药物,在面对利润和道义的拷问时,药企,你们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与担当?

追溯:罗氏制药“有限开放”达菲生产权始末

    早在2005年禽流感施虐期间,跨国企业罗氏制药因为掌握生产治疗禽流感药物达菲从而狠赚了一笔,但同时也受到来自全球方方面面的压力。因为掌握这种有效药物,又不肯轻易发放生产许可证,达菲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且产量有限,当时香港黑市上,罗氏制药生产的一盒(10粒)达菲,由常规价格的180元被炒至800元。中国内地市场上,普通一盒达菲售价则为298元,货源同样紧张。因此,罗氏制药当时被国际舆论炮轰,并被比喻成“趁火打劫”。

    2005年10月份,罗氏制药的第三季度业绩报表显示,公司该季度销售收入大增至88.2亿瑞士法郎(约合67.9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的73.7亿瑞士法郎高出近20%。与此同时,全球正在面对严峻的禽流感疫情。

    2005年,全世界给罗氏制药施加了压力。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表示,如果禽流感疫情大规模暴发,相关的药品专利法律法规应该“靠边站”。

    加拿大渥太华国际会议上,督促罗氏放弃专利,成为与会的30国卫生部长及世卫组织等官员的焦点话题。

    几乎整个亚洲药业作出了“逼宫”罗氏的姿态,称紧急时刻将“先产后奏”。

    美国参议员查克·舒默2005年10月18日以禽流感威胁日趋严重为由,给罗氏公司1个月的时间放弃“达菲”的专利权,否则,该药厂会面对美国国会采取的相应行动。

    ……

    事实上,除了舆论的压力之外,当时的罗氏制药还面临着法律层面的压力,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在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为了公共利益,法律赋予政府具有宣布专利无效的权利。

    面对强大的国际压力,罗氏制药不得不做出有限让步,“有条件开放达菲的生产权”,宣布通过罗氏审核的公司将可以被授权生产达菲。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因此得以生产达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需求的恐慌。

反思:产品好≠企业形象好 重效益也要重公益

    面对预禽流感,药企们除了制药、卖药之外,还应为社会做些什么?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一提及药企更多是将其与暴利、回扣、质量不过关等负面新闻联系起来。那么,在国人遭遇重大疾病危害,尤其是禽流感这种容易大规模爆发的传染性疾病之时,药企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并扭转企业形象?

    社会上对部分药企印象不佳原因有很多。一方面部分药企本身确实存在种种问题;另一方面,也与药企单一注重经济效益有关。对于药企自身问题不难理解,由于药企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相对较高,社会要求也因此更高。而药企埋首效益,忽视公益及宣传也是重要原因。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由于信息不对称,社会上一度出现板蓝根被市民抢购一空的闹剧,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板蓝根对于治疗禽流感并无特殊疗效。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很多老百姓,甚至是部分受过相当教育的人群并不明白哪一类的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禽流感;二是板蓝根这个品牌深入人心,每当各种传染疾病来袭,都会被人们不自觉地想起。

    目前我国生产预防治疗禽流感的企业不多,主要产品仅有奥司他韦(达菲)、扎那米韦(也青)等两三种。有多少人象熟悉板蓝根一样的熟悉它们的名字呢?

    此外,作为生产、销售治疗禽流感药物的药企,平时也应在疾病防治宣传以及其他公益活动方面有所作为。老百姓其实也不希望在媒体上看到的全是xx药品暴利、xx胶囊有毒、xx药企给医生回扣等诸如此类的负面新闻。公众更希望药企能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生产出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禽流感药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协助政府、社会采取各种措施防治禽流感。

    药企当然需要赚钱,但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探索:利润和道义之间,药企该如何作为?

    2013年4月,“南京确诊的首例患者患病以来已陆续花费10万元,打算卖房凑钱。”一则新闻掀起千层浪,网友、媒体纷纷讨论面对天灾该如何应对。当时,著名药企先声药业曾发布声明称,该企业将及时提供足够的优质高效、价格合理的扎那米韦供应,与疾控部门一同作好应击禽流感的准备。事实上,保质保量做好药品生产销售可说是企业应尽的义务,该企业一直秉承“尊重生命,尊重人”的理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得到国家政策方面的惠顾,在某些环节上也享受国家给予的单独定价政策,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得到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资源对接机会等等……作为一个得到诸多政策照顾和支持的江苏本土企业,理应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

    近日,浙江新又发现禽流感病例。有两点需要引起关注:第一是禽流感并未远离我们。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无法预知的情况下被感染;第二,禽流感已经由过去人畜传播,演变成如今的人际传播。各类专家、医疗机构等都提醒做好个人卫生防范禽流感的侵袭。日常生活中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一方面很多人缺乏自我防范常识,也缺乏基本的卫生习惯;另一方面,受各种条件限制,也不可能人人都能按照专家的要求去做。比方说,不少饭馆的餐具卫生状况堪忧,相当一部分人无法做到饭前洗手等等。因此,药物预防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禽流感低发期,若能借此走出一条创新营销模式,或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为为数不多的生产防治禽流感药物的先声药业,仅在南京,就有数百家旗下的直营药店。防治疾病需要何种药物,更多依赖医生的指导或经方。如何让普通大众知晓、信任并主动、方便地购买预防禽流感的药物?单纯依赖医生或者医院的推介显然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驱动。尤其在医疗行业的“潜规则”多次被媒体曝光之后,“趋利营销模式”已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平价药房、药品招标等诸多措施,都是瞄准这一旧模式应运而生的。

    国家和政府一直在下大力气进行医药改革。转变过度依赖利益驱动模式的营销方式。走向市场透明、走向社会大众,是大多数药企营销模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来源于:新华网